會前一天工作坊流程時,又特別把最初設計的“每人介紹自己”改為“先向一位伙伴介紹自己,再請伙伴為大家介紹自己”的模式。之所以做這樣的調整,主要考慮到以下3點:
1)增加互動,雖然用畫的方式能夠調動大多數參與者的興趣,但一對一的交流,尤其是談論自己的事情,更容易讓參與者放松和投入。向同事介紹自己的同伴有時還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樂趣。
2)營造環境,Simba希望通過這個活動,讓參與者在一開始就能體驗到“要了解自己的同事,就要好好聽他/她說什么,自己必須先聽到對方,理解了對方,才能給大家介紹清楚對方”,這點和我們接下來要強調的“用心傾聽”的參與原則是一致的。大家有了初步的體驗后,自然更容易認同和遵守參與的原則。
3)緊扣主題,Check In中的“自畫像和三項優勢”需要本人對自己做出評估,這是一個考驗自我認知的過程,和工作坊的目的一致。Check In環節有了對自身優勢的評估體驗后,再結合專業的優勢測評工具,就更容易讓參與者印象深刻。這個問題的設計,不僅增加了互動的樂趣,還與研討內容直接相關,不會讓人覺得是為了破冰而破冰。
優勢團隊工作坊回顧:巧用參與式引導方法優化傳統培訓課程
這樣的破冰,我的一些講師朋友也會在培訓中使用,我這里提出來更想說的是,這個環節的設計,從一開始就是從參與式引導的視角來考慮的。
2. 如何快速讓學員理解人際風格對團隊溝通與合作的影響?
優勢團隊工作坊回顧:巧用參與式引導方法優化傳統培訓課程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當優勢運用過當時便成為不足,不足會給團隊溝通與合作帶來反效益。以前培訓用1-2天,這次工作坊只有不足4個小時,如何在不做更多活動體驗的情況下,讓參與者更快地體會到人際風格對團隊溝通與合作的影響是Simba在設計流程時考慮的一個重點。
優勢團隊工作坊回顧:巧用參與式引導方法優化傳統培訓課程
Simba利用LIFO?課程中的一段錄像(說的是四種不同人際風格的人開會決定團隊訓練營的地點,雖然這四位都為團隊著想,都是好心,但因各自看問題的角度不同,溝通中強調的重點各異,行為上大有區別,導致看似簡單的問題反而會難以達成共識),在播放完這5分鐘的視頻后,用15分鐘帶領大家做了一次小型的焦點討論(O.R.I.D.),既達到了目的,又節省了時間,還讓流程顯得自然。
3. 測評結果出來后,如何幫助參與者深入理解和加強團隊反饋?
本次工作坊使用了簡易版DISC工具,在解讀完個人報告后,為幫助大家更好的理解四種基本風格的優勢與不足,提升自我認知與獲得團隊成員的反饋,Simba帶大家做了優勢反饋練習(本練習參考了Simba認證過的LIFO?版權課程,在原有形式上做了創新)。
優勢團隊工作坊回顧:巧用參與式引導方法優化傳統培訓課程
首先,請每個人通過貼黃色票點,在反饋表上找出自己的優勢;
然后,是每個人為同事指明自己眼中同事的優勢;
第三,是為同事指出他/她運用過當的優勢;
最后,是為同事建議他/她可以加強運用的優勢。
當每個人看到別人眼中自己的優勢、不足以及需要加強的地方時,每個人對自己和同事都有了新的認識,并且為在這個練習中的新發現和同事間的互動而感到開心和溫馨。
如果時間還富余的話,Simba會在現場請參與者在優勢反饋練習后做個人反思與團隊對話,這樣對大家的幫助會更大。這次時間短,Simba只能為大家留了作業會后反思總結。
學員自己參與式的學習與相互反饋,幫助Simba節省了很多講授的時間和口舌,而且效果不比講授差!
4. 如何把基于優勢的團隊合作原則一下子讓大家理解?
以前每次講這個模塊的時候,都要花不少時間講給學員聽,偶爾還要帶學員做1-2個練習。這次沒這么多時間怎么辦?Simba只能相信團隊了,在實現與組織者確定了重點研討的情境主題后,請他們自己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