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2023中國保險中介發展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辦。論壇上,原中國保監會副主席魏迎寧就保險中介機構的生存和發展發表了主題演講。
在魏迎寧看來,保險中介是市場發育成熟和精細化分工的產物,其基本職能就是促成交易,保險代理、保險經紀的功能是讓投保人以合理的價格買到適合的保險,保險公估則能客觀公正地鑒定事故原因及損失。
“保險公司要有資本實力,要有大樓作為形象。中介公司靠什么?靠技術,靠職業道德,因為職業道德好,取得客戶的信任;因為專業能力強,他提出的方案能夠被客戶所接受”,在魏迎寧看來,在諸多兼業保險代理的不同渠道中,銀行是主業儲蓄存款的客戶資源(豐富),客戶資源進一步開發后成為保險客戶;個人代理的優勢是社會資源;保險專業中介的優勢應該是專業能力。
魏迎寧認為,一個正常的保險市場,保險中介是不可或缺的。保險中介應不斷擴展功能,發揮在產品開發、售后服務、風險管理方面的專業化優勢,逐步形成保險中介與保險公司的分工和協作,最終實現保險中介、保險公司與保險客戶的三方共贏。
在談到保險中介未來發展時,魏迎寧在三個方面分享了自己的觀點。首先,他認為隨著社會保險意識的提高,主動購買保險的人會越來越多,尋找潛在客戶,激發購買意愿的這種工作會弱化,但這也對保險銷售的專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專業中介的保費結構占比多年來不到總保費的10%,下一步其優勢將得以發揮;其次,目前40歲出頭的80后將成為投保人主體和消費主體,這群人更講究效率,更習慣網上交易,對標準化的產品,可能會在網上進行購買。這就需要中介提供長期、大額、復雜的保險方案,比如保險金信托等業務;再次,魏迎寧認為信息技術將會深度地運用:中介是幫助客戶選購平臺上的產品,平臺上應該信息公開透明,中介幫助消費者進行組合選擇,很多機器所不能提供的服務需要中介來提供。
在談及保險行業發展時,魏迎寧表示,中國人均GDP在2021年已經達到了世界平均水平,但人均負擔保費(保險密度)和保費占GDP的比例還沒有達到世界平均水平,保險行業發展空間巨大。為了實現共同富裕,經濟需要高質量發展,同時還要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在這兩個方面保險業都大有可為。
服務實體經濟時,在發展傳統的保險業務的同時,還需要創新,例如巨災保險仍然沒有全面展開,此外,環境污染責任保險、食品安全保險,網絡安全保險、建筑安全生產責任保險、為科技發展所提供的首套重大裝備首批新材料保險等大有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