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英才
十二歲時,王守仁正式就讀師塾。十三歲,母親鄭氏去世,幼年失恃,這對他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挫折。但他志存高遠,心思不同常人。一次與塾師先生討論何為天下最要緊之事,他就不同凡俗,認為“科舉并非第一等要緊事”,天下最要緊的是讀書做一個圣賢的人。
·為官清廉
他只在廬陵當了半年多的知縣,卻真心實意辦了幾件深得人心的好事,受到百姓愛戴。后來嘉靖八年,王陽明在廣西平定內亂后死于歸途中的江西南安青龍鋪船中,斂棺北上,路過南贛,一路的百姓擋著棺船、攔著路哭。百姓的心中早有一塊碑,牢牢銘記著是王陽明這個父母官給了他們安居樂業的日子。
·家風傳世
現存《王陽明全集》收錄了大量王陽明對兄弟、子女以及晚輩們的書信,字里行間,融入了他對整個家族的諄諄教誨和殷切希望。其中《示憲兒》這篇被稱為王陽明家規“三字經”的家書堪稱經典之作,共三十二句,一韻到底,朗朗上口。后來,王氏后人秉承了王陽明的訓子家規理念,形成了以“三字十二條”為代表的姚江王氏族箴,成為這個家族安身立命的旨要與規范。
·歷史評價
終明之世,文臣用兵制勝,未有如守仁者也。——《明史》
陽明是一位豪杰之士,他的學術像打藥針一般令人興奮,所以能做五百年道學結束,吐很大光芒。—— 梁啟超
日本的舊文明皆由中國傳入,五十年前維新諸豪杰,沉醉于中國哲學大家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 孫中山
一生俯首拜陽明。—— 東鄉平八郎
他的心學,是中華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是值得我們每個人為之驕傲的財富,他吹響了人性解放的號角,引領了明代末期的思想解放潮流,他的思想流傳千古,近代的康有為、孫中山等人都從其中受益匪淺。—— 當年明月
本期節目邀請到的嘉賓,是來自浙江大學哲學系的董平教授,多年來,他潛心研究中外哲學,對王陽明的家風學風思想的解讀頗有造詣,深受廣大觀眾朋友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