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力拼經濟”已成為全民共識。
從各地“開工動員會”上不難看出,“民營經濟”已成為“拼經濟”的一個重要抓手。
當前環境下,民營經濟發展面臨著哪些問題?如何提振民營企業家的信心?在河南省民營企業新春峰會上,頂端新聞記者就此專訪了全國工商聯原副主席、全國政協參政議政人才庫特聘專家莊聰生。
中國中等收入人群,超六成來自民營經濟領域
2023年,“民營經濟”成為中國經濟領域的一個熱詞。
河南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形成一批具有競爭力的優秀民營企業,促進民營經濟大發展、大繁榮。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也明確提到:民營經濟是支撐廣東經濟發展的主力軍。
新的一年,民營經濟何以被提高到如此重要的程度?在莊聰生看來,這和中國經濟發展的需要有關。
經歷了40多年的發展,今天,民營經濟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力軍、轉型升級的排頭兵、創業創新的主陣地、共同富裕的主要力量。
為什么這么說?以河南為例,民營經濟貢獻了河南省近五成的外貿、六成以上的GDP、七成左右的稅收、八成以上的就業、九成以上的市場主體。
2022年,莊聰生還專門花費兩個月時間,計算過中國中等收入群體的數量。按年收入10萬-50萬元為中等收入來計算,中國中等收入群體有4.23億。其中,民營經濟領域占全部中等收入群體的64%-69%。“按照規劃,到2035年,中國還有約4.2億人要進入到中等收入群體。也就是說,在保持現有中等收入群體人數不減的情況下,每年還要有2800萬人進入中等收入群體。要靠誰?只能靠民營經濟。”
莊聰生解釋,目前,國有企業80%的職工已經是中等收入群體。也因此,新增中高收入群體,85%要來自于民營經濟。
三年疫情期間,1/4民營中小企業面臨虧損
中國未來的重要增長點在哪里?在民營經濟。
今天,中國經濟發展的難點在哪里?同樣在民營經濟。
經歷過三年疫情沖擊,中國民營經濟面臨著一些共性的問題,不少民營企業已“遍體鱗傷”。
2022年,全國工商聯對61000多家企業進行調研發現,59%的民營企業因疫情停過工、關過門,84%的企業市場需求受到了影響。
莊聰生透露,很多企業出現過產業鏈斷裂、資金鏈斷裂、供應鏈斷裂問題。疫情三年來,有1/4的民營中小企業處于虧損狀態。“不少民營企業家充滿了困惑、疑慮,出現了投資意愿不強、方向不明和動力不足的問題。”
疫情之外,生產要素成本不斷上漲,也給民營經濟發展帶來了很大阻力。
據莊聰生了解,近幾年來,隨著勞動力成本、土地成本、資金成本、原材料成本等的大幅上升,極大的壓縮了民營企業的利潤空間,“競爭越來越激烈,很多企業反映’利潤薄的像刀片’,掙錢越來越難。”
在此背景下,很多民營企業還同時面臨著轉型升級。
莊聰生說,很多民營企業都在傳統產業,處于產業鏈底端,產業層次也較低。但經過多年發展,能源消耗型、資源依賴型、勞動密集型企業必須要轉型升級。“這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事兒,對企業是一個考驗。”
提振企業家信心,離不開良好的營商環境
拼經濟,信心比黃金更重要。
各地強調“提振信心”的背后,是部分民營企業信心不足的現實。
信心為什么不足?在莊聰生看來,這是一段時間內,民營企業政策的獲得感、競爭的公平感、財富的安全感和對政府的信任感在減弱的體現。
前兩年,中國開展平臺經濟和教培行業的規范整頓以及房地產行業的調控,一些政策效應同向疊加帶來的沖擊,“加劇了民營企業對未來預期的減弱”。
怎么才能真正提振民營企業家的信心?
在和民營企業家長期接觸的過程中,莊聰生發現,民營企業家對未來的判斷和預期,主要是看方針政策是不是穩定、營商環境是否利于企業公平競爭、當地政府部門講不講信用、個人財產有沒有安全保障。“讓民營企業家相信政府支持民營經濟的方針政策不會變,相信市場競爭的環境比較公平,相信政府講信用,相信自己的財富會得到有效保護,他們自然會有樂觀的預期。”
莊聰生說,民營企業并不需要政府提供多大支持,只需要提供良好的營商環境就夠了,“政府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的營商環境,讓他們有政策的獲得感、辦事的便捷感、財富的安全感,信心自然就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