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象
所有人
目的
德育發展
內容
我們不能把親子教育理解為對孩子的教育,而是對孩子對生活的理解,人在生活當中應該怎么去規范自己的行為和樹立價值觀,因此親子教育不是說我教孩子如何寫好作業,我教孩子如何穿衣服,而是我們更多是教孩子如何做人,和與世界的相處、與工作的相處,親子課堂的教育是人生的教育,這才是親子課堂的本意,它不僅僅是講母子關系。 道德經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力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譯文】 具有上德的人不表現為外在形式的“德”,所以實際上是有“德”;下德的人死守著形式上的“德”,因此實際上是沒有“德”。上德的人順任自然而無心作為,下德的人在形式上表現“德”并有心做作。上仁的人有所表現但出于無意,上義的人有所表現卻出于有心。上禮的人有所作為卻得不到回應,于是就伸出胳臂,強掣牽拽。所以,喪失了“道”而后才有“德”,喪失了“德”而后才有“仁”,喪失了“仁”而后才有“義”,喪失了“義”而后才有“禮”。“禮”這個東西,是忠信的不足,是禍亂的開端。所謂“先知”,不過是“道”的虛華,是愚昧的開始,因此大丈夫立身敦厚,而不居于淺薄;存心樸實,而不居于虛華。所以要舍棄薄華的“禮”,采取厚實的“道”和“德”。 高尚的道德不標榜道德,低等的道德天天掛在嘴上,時刻都在講道德,因此是無得。高尚的道德因為它不去著意,因此沒有它做不到的;天天把道德掛在嘴上的人即使不做事的時候,他也以為自己在做事,總覺得自己是很有道德的。一個人有仁愛之心,是不求回報的;到了義,我很講義氣,為哥們兩肋插刀,很忠誠,認為是為對方做的,這就是有以為了;到了禮的時候,我對你行禮了,我對你尊敬了,如果你不給我回應,那我就不愿意了,就憤怒了,揮動著臂膀,要強行了。因此老子說:失道了以后才會有德,失德了以后才會有仁,仁愛還不錯,到失去仁愛的時候,才會講義氣啊,兩肋插刀啊;到了義氣沒有了,才會講禮尚往來啊;到了禮沒有的時候,才會講忠誠啊,人要守信用,實際上到倡導忠誠守信用的時候,就是說已經是混亂了。強調仁義禮智信這些東西,道德的表面,是表現出來的東西,但是這些是道德表現的,是不用強調的,如果強調它,那就是愚的開始了,愚蠢了。人本來就是有良知的,人本來就是愛人的,不要去表達我很愛人;人本來就是遵守承諾的,不要表達我這個人很遵守承諾,也不要在全民里面去宣揚遵守承諾,因為人本身就是遵守承諾的,不需要宣揚。人就應該愛人,是本性,去掉張揚,去掉宣揚,而守著本性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