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黨校督學(副廳級)、教授(1999年起)、博導,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萬人計劃)”、教育部“新世紀人才”、中宣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講座教授、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專家庫評委、教育部社科基金項目專家庫評委、教育部長江學者評委、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中央黨校國家高端智庫項目專家、中央黨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課題組研究成員,中國現代哲學學會會長、馮友蘭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哲學史學會常務理事、國際儒學聯合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對儒家哲學、道家哲學、現代中國哲學、中西哲學比較等問題有深入研究,懂英、日、德、韓等四國語言,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國家高端智庫項目等十余項。在《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等國內外刊物發表中、英、日、韓語種論文150余篇;主編和撰寫《湛若水哲學思想研究》、《金岳霖新儒學體系研究》、《中國哲學史簡明教程》、《當代中國哲學史學史》、《河流的文化生命》、《儒家生態文化》、《儒家生態思想通論》等專著十余部;在“中國哲學史學史”、“中國傳統生態哲學思想”等研究領域居于國內國際前沿地位。2005、2015年兩次獲得中國社會科學院“金岳霖學術獎”,2020年獲得岳麓書院、鳳凰網“全球國學研究成果獎”,多次到在日本、韓國、德國等國家講學;主持多次國際學術會議等。
在中央黨校校內及鳳凰衛視、各地方電視臺、各級黨政機關、各地文化論壇等各類校外課堂主講《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文化思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習近平傳統文化思想》、《中國哲學前沿問題》、《現代化進程中的民族精神建設》、《陽明心學的意義與價值》、《周易與人生》、《論語與修身》、《道家哲學與人生》、《道家哲學與管理》、《儒家哲學與文化》、《儒學與企業管理》、《四書與管理》《中國傳統文化與修身》、《中國傳統文化與生態文明建設》、《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等講題。
簡 歷
第一部分:個人信息
姓名: 喬清舉
出生年月: 1966年6月2日
黨派: 中共黨員
現職: 中央黨校督學(副廳)、教授、博士生導師
第二部分:當前兼職
1. 北京大學儒學研究院特聘研究員
2. 中國現代哲學研究會會長
3. 中華孔子學會常務理事
4. 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5. 中國哲學史學會常務理事
6. 國際儒聯《國際儒學研究》編委
第三部分:學習經歷
1992.7 北京大學哲學系、早稻田大學文學研究院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獲北京大學學位。
1989.10-1991.5 早稻田大學文學研究院交換留學
1988.9 破格直攻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專業博士研究生
1986.9-1988.7 北京大學哲學系:中西哲學比較博士研究生班
1982.9-1986.6 河南大學政治學系
第四部分:工作經歷
2018.9.1-7 中國浦東干部學院“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國情研修班”學習
2017.12 榮獲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中央人才辦“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萬人計劃)”
2017.9 中央黨校督學(二級巡視員)
2015.10 中央黨校哲學部中國哲學研究室主任
2015.10 榮獲中國社會科學院金岳霖基金會第六屆金岳霖學術獎(三等)
2014.12 中央黨校哲學部中外哲學教研室工作
2013.6 獲天津市優秀社會科學成果三等獎
2012.12 任南開大學中國哲學研究中心主任
2012.12 南開大學二等獎教金
2010.6 天津市優秀博士生論文指導教師獎
2009.8-2010.8 韓國成均館大學客座教授
2008.5 榮獲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項目
2005.8 榮獲中國社會科學院“第四屆金岳霖學術獎”(三等)
2004.11-2014.12 南開大學特聘教授
2002.10-2003.3 德國愛爾蘭根大學訪問學者
2001.9 榮獲中央黨校先進工作者
2001.7 榮獲1999——2000年度中央黨校科研三等獎
2000.5 榮獲共青團中央直屬機關黨委授予的“中央直屬機關青年崗位能手”稱號
1999.12 中央黨校哲學部中外哲學教研室主任
1999.11 提前晉升為中國哲學教授
1999.10 榮獲中央黨校先進工作者
1999.7 獲中央黨校1995-1998年度科研三等獎
1997.10-1998.10 日本東京大學文學研究院中國思想研究室訪問學者
1995.12 中央黨校哲學部中外哲學教研室副主任
1995.7 晉升為中國哲學專業副教授
1994.12 獲中央黨校工會工作積極分子獎
1992.9-1993.6 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四寶山鎮基層鍛煉,任鎮黨委副書記
1992.7 進入中央黨校哲學部工作
第五部分:已完成和正在承擔的各類研究項目
已完成和正在進行的項目包括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等計十余項。
1、 2000年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當代中國古代哲學研究的反思與超越》(00ZX006),科研究費:3萬,已完成,結項評審為“良好”。目前正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之中。
2、 2005年水利部課題《河流的文化生命》,科研究費:7萬;已結項,黃河水利出版社出版。
3、 2006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水倫理與水資源管理”工作組第十四組“亞太地區能源技術倫理”項目,科研經費:5萬,已結項,用英文在泰國正式出版。此項目為與北京大學工學院合作的跨學科項目。
4、 南開大學“985工程第二期”項目:《80年代中國古代哲學研究》,已完成。
5、 2008年教育部規劃項目《儒家生態哲學》(08JA720017),科研經費:7萬,已結項。成果《儒家生態思想通論》已由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11月出版。
6、 2008年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項目:《儒家生態哲學研究》(NCET-08-0298),科研經費:20萬,已完成。
7、 2011年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儒家生態哲學史研究”(11AZX006),科研經費:25萬,研究中。
8、 2013年湖南省社會科學一般項目:“朱子哲學新探:從生態的維度看”(13YBA368),科研經費:15萬,研究中。
9、 2014年教育部山東大學“易學與中國哲學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北宋易學的生態維度研究”(14JJD720006),科研經費:20萬,研究中。
10、 2014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生態哲學思想史研究”(14ZDB005),科研經費80萬,研究中。
11、 2017年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萬人計劃)項目“中國生態哲學思想的現代意義”。50萬,研究中。
第六部分:工作語言
1、 英語:熟練,已發表學術論文
2、 日語:熟練,已發表學術論文
3、 德語:好,可以利用該語言進行學術研究。
4、 韓國語:一般。
第七部分:主要出版書籍及發表文章
一、著作
(—)專著
1.《湛若水哲學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出版。
2.《論金岳霖的新儒學體系》,濟南:齊魯書社,1999年出版。2005年本書獲“第四屆金岳霖學術研究獎”。
3.《河流的文化生命》,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2007年出版。
4.《澤及草木、恩至水土——儒家生態文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11年出版。該書被孔子基金會選定為世界各國孔子學院教材。首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普及圖書推薦活動”入圍圖書。
5.《儒家生態哲學通論》,教育部2008年規劃項目成果,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出版。
6.《當代中國哲學史學史》(上、下卷,80萬字)2000年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成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出版。
(二)主編、合著及典籍注釋
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中國傳統文化》(合著),中央黨校出版社,1995年出版。
2.《〈論語〉、〈孟子〉注釋》(合著,注《孟子》部分),華夏出版社,2000年出版。
3.《〈鹽鐵論〉注釋》,華夏出版社,2000年出版。
4.《社會發展理論詞典》,作者之一,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出版。
5.《“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學習問答》(合著),中央黨校出版社,2001年出版。
6.《中國哲學史簡明教程》,主編、作者之一,中央黨校出版社,2002年出版。
7.《文化研究與文化體制探索》,主編、作者之一,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年出版。
8.《孔學知識詞典》,作者之一,商務印書館2008年再版。
9.《理性的碰撞與抉擇——三、四十年代哲學論爭》,主編、作者之一,南昌:百花洲出版社,2012年出版。
二、學術論文
在《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等國內外刊物發表中、英、日、韓(被翻譯)論文等140余篇;在中國生態哲學、中國哲學史學史研究領域居于國內、國際領先地位。
(—)中國哲學史
(1)中國哲學研究方法論與概論
1、 《中國文化與思想研究在日本》,《哲學動態》,1999年第5期。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哲學》1999年7第七期轉載。
2、 《從中國現代化進程看儒學與馬克思主義的關系》,《中國共產黨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年4月出版。
3、 《西方話語:中國哲學合法性危機問題中的隱影》,《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4年第2期。該文被翻譯為:“Western Discourse and Shadows in the Legitimacy Crisis of Chinese Philosophy”,發表于 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 Spring, 2006, M. E. Sharpe Inc.
4、 《論朱伯崑先生的哲學史觀與中國哲學史研究》:《邯鄲學院學報》,2005年第3期。
5、 《德國漢學家視野中的中國哲學與中國哲學史研究——與Van Ess教授的對話》,《哲學動態》,2005年第4期。
6、 《中國哲學史研究的范式和話語轉換》,《南開學報》,2006年第5期。
7、 《中國哲學史學科引入與接受“日丹諾夫模式”始末考》,《中國思想與社會研究》(第一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6月。
8、 《中國哲學史研究的日丹諾夫模式的引入與反思的考察》,《南開哲學》,第3輯,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年2月出版。
9、 《關于建立當代中國哲學史學史的若干思考》,《哲學動態》,2008年第7期。
10、 《論文字之作為認識“論”——中國人“進入”世界的方式》,《福建論壇》,2009年第4期。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哲學》2009年 第7期 全文轉載。
11、 《當代中國的中國哲學史研究》,《哲學論壇》(韓國西江大學主辦),2010年5月號,總第21卷。該文被譯成韓國語發表。
12、 《儒家思想與人權的關系》《概念與溝通》(韓國翰林大學主辦),2010年5月號,該文被譯成韓國語發表。
13、 《論儒家思想與人權的關系》,《現代哲學》,2010年第6期。該文為韓國語版的中文版,略有改動。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哲學》,2011年 第3期 全文轉載。
14、 《儒道尊嚴思想簡論》,《社會科學》雜志(上海),2013年第4期。
15、 《當代中國古代哲學研究的回顧與反思》,載《問道中國哲學——中國哲學史研究的現狀與前瞻》,武漢大學主編,九州出版社,2013年。
16、 On Confucian Thought of Human Dignity,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Human Dignity: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Edited by Marcus Düwell,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4.
17、 《關于死亡問題的沉思》,《現代哲學》,2014年第4期。
18、 《中國哲學研究反思:超越“以西釋中”》,《中國社會科學》,2014年第11期。《新華文摘》2015年第7期轉載。
19、 《回歸仁的本真存在:一個基于中國傳統的生態哲學創新思考》,《云夢學刊》,2017年3月。
20、 《關于文明的本質的思考》,《中原文化研究》,2017年第5期。
21、 《儒家情感觀念與生態倫理——喬清舉教授與白奚教授對談錄》,《國際儒學論叢》,2017-06-30
22、 Feng Youkan’s Research into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and Philosophical Creation,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Volume13, Number1, March 2018(23-39)
(2)古代哲學
23、 《論中國古代德治思想的現代意義》,載《中國哲學與〈易經〉——朱伯崑先生八十周歲華誕紀念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24、 《論中國思想的逆形成特點——以老子為例》:《哲學門》,第13輯。北京大學哲學系主辦,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25、 《論歸隱思想及其在〈周易〉中的學派歸屬》,《周易研究》,2007年第6期。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哲學》2008年第3期轉載。
26、 《孤云詩意——崔致遠詩的哲學研究》,《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13年第6期。
27、 《陽明哲學提綱》,《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刊》,1991年第2期。
28、 《隨處體認天理》,《中國哲學》,第16輯,岳麓書社,1993年。
29、 《甘泉哲學及其后傳研究》,《哲學研究》,1994年第2期。
30、 《甘泉文集考》,《中國哲學》,第17輯,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編,岳麓書社,1996年。
31、 《湛、王學術同異論》,《王陽明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貴州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出版。
32、 《朱熹心性論的結構與張力》,《哲學研究》,2011年第2期。中國人民大學 《中國哲學》2011年第6期全文轉載。
33、 《士的詩意棲居——退溪詩研究》,《南昌大學學報》(哲社版),2012年第2期。
34、 《朱熹關于理的動靜思想》,《哲學動態》,2012年第7期。
35、 《朱子的境界論思想簡論》,《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6期。
36、 《耿定向視域中的馮道》,《社會科學戰線》,第二作者,2014年第1期。
37、 《論儒家自然人性論與樂教的關系》,《東北師大學報》(哲社版),第二作者,2014年第1期。
(3)近現代哲學
38、 《他沒有完成什么,卻幾乎開創了一切——胡適與現代中國思想史》:《北大校長與中國文化》,三聯書店,1988年;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重印。
39、 《體用范疇與近代以來中國文化論爭》,《原學》第3期,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年。
40、 《梁漱溟文化思想通論》,《孔子研究》,1995年第2期。
41、 《新儒學與儒家的現代轉化》,《戰略與管理》,1995年第5期。
42、 《新理學的解構及中國哲學的未來發展》,《哲學研究》,1996年第2期。中 國人民大學《中國哲學與哲學史》,1996年第4期全文轉載。《馮友蘭研究》第一輯全文轉載,人大復印資料全文復印、《文摘報·學術文摘》版、《讀書》作了內容摘要。文章榮獲“1995-1998年度中央黨校優秀科研成果”三等獎。
43、 《論金岳霖的知識本體論思想》,《中央黨校學報》1997年第4期。
44、 《金岳霖前期哲學通論》,《哲學研究》,1999年第3期。
45、 《無極而太極——論金岳霖對儒家哲學的新發展》:《孔子研究》,1999年第3期。
46、 《金岳霖的邏輯哲學觀及其方法論研究——兼與維特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觀比較》,《北京社會科學》,1999年第3期。
47、 《金岳霖哲學システム論》(自撰、日文),早稻田大學《東洋思想與宗教》,1999年第3期。
48、 《論金岳霖的邏輯哲學》,《詮釋與建構——湯一介先生75周年華誕暨從教50周年紀念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1年。
49、 《論趙紀彬對于馮友蘭哲學的批判》,載《探尋真善美——湯一介先生七十五周歲華誕紀念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50、 《從心所欲而不逾矩——論馮友蘭晚年哲學史研究與哲學思想的會通》,《商丘師院學報》,2007年第1期。
51、 《論金岳霖的“理”、“氣”觀及其對于現代中國哲學的意義》,《新鄉高等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哲學》2007年第6期轉載。
52、 《論王恩洋對于馮友蘭的批判及其對現代中國哲學的意義》,《中國哲學史》,2008年第1期。
53、 《論金岳霖對于理學性、情、命思想的發展》,《東洋文化研究》(韓國),2009年第4輯。
54、 《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哲學界對于馮友蘭先生抽象繼承法的批判》,《儒學與文明》第二輯,第43-54頁;大象出版社2018年4月出版。
(4)生態哲學與儒家生態哲學研究
55、 《中國思想史上的天人關系》:《人民日報》,1997年2月17日。
56、 《天人關系:中國古代人學思想的哲學基礎》:《文史哲》,1999年第4期。
57、 《論建立基于中國哲學原則的生態倫理學》:《中國哲學史》,2005年第3期。
58、 《儒家文化與生態文明》:《中華讀書報》,2006年4月5號。
59、 《河流的文化生命》,《人民日報》,2006年6月 9號。
60、 《八卦、七卦還是九卦——論<易經》中的兌卦和坎卦》,《中國哲學史》,2006年第4期。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哲學》2007年第1期轉載。
61、 《論河流的文化生命》,《文史哲》,2007年第2期。
62、 《儒家生態文化的理論與實踐》,《孔子研究》,2008年第6期。
63、 《從漢語水系詞匯的哲學分析看漢民族的存在世界》,《現代哲學》2009年第1期。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哲學》全文轉載。
64、 《論河流的文化生命概念及其合法性》,《商丘師院學報》,2009年第4期。
65、 《論新生命觀和河流與水的生命》,《生命研究》,2010年春季號(韓國西江大學主辦)。被譯成韓國語發表。
66、 On Ethical Principles Concerning Water Diversion and Water Usage(《分水和水資源利用涉及的倫理問題》),已收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氣候和倫理變化”課題組第十四組結項報告Water Ethics and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水倫理與水資源管理》)。該文為作者自撰的英文論文。曼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9年出版。印刷版ISBN 978-9223-358-7,電子版ISBN 978-9223-359-4。
67、 《儒家樂文化的生態意義》,《儒教文化研究》(國際版,韓國成均館大學主辦), 第15輯,2011年2月出版。
68、 《論“仁”的生態意義》,《中國哲學史》,2011年第3期。
69、 《論儒家自然哲學的天道時序觀及其生態意義》,《周易研究》,2011年第5期。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哲學》 2012年第1期轉載。
70、 《論〈易傳〉的“生生”思想及其生態意義》,《南開學報》,2011年第6期。《新華文摘》2012年第7期摘要轉載。
71、 《天人合一的生態進路》,《哲學動態》,2011年第8期。
72、 《論儒家自然哲學“通”的概念及其生態意義》,《社會科學》(上海),2012 年第7期。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哲學》2012年第10期轉載。
73、 《價值學中“是”與“應該”的統一及儒家價值觀》,《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哲社版,2012年第6期。
74、 《論儒家的祭祀文化及其生態意義》,《現代哲學》,2012年第4期。
75、 《儒家生態哲學的基本原則與理論維度》,《哲學研究》,2013年第6期。
76、 《儒家的生態智慧》,《杭州論壇》,2012年第6期。
77、 《中國儒家生態文明思想的世界意義》,《國際儒學研究》,第22輯,國際儒學聯合會編,九州出版社2014年出版。
78、 《仁的生態維度》,《光明日報》,2015年4月27日第16版。
79、 《繼承傳統文化智慧,推進生態文明建設》,2015年8月1日。
80、 《恩至禽獸——儒家生態哲學中的動物觀》,《北大中國文化研究》,2015年9月出版。
81、 《論鄭玄的動物觀及其生態意義》,《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1期。排名第二。
82、 《儒家生態哲學研究綜述》,《理論與現代化》,2015年2月。范慧、喬清舉。
83、 《釣而 不綱、弋不射宿》,《光明日報》,2016年4月16日第二版。
84、 《同一個地球,厚重主任體現大國風范》,《光明網》,2015年11月30日。
85、 《論儒家生態哲學的范疇體系》,《道德與文明》,2016年7月。喬清舉、曹立明。
86、 《順木之天,以致其性》,《光明日報》, 2017年07月10日 06。
87、 《人與人的和諧,離不開儒學的格局》,《運城日報》,2018年5月24日。
88、 《生意場里有“仁”意》,《光明日報》,2018年8月28(02版)
89、 《二程“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的生態哲學思想》,《福建論壇》,2018年第9期。喬清舉、朱舒然。
90、 《儒家生態哲學的元理論體系建構及其意義》,《中央黨校學報》,2018.2(62-68)《新華文摘》2018年第16期全文轉載(41-45)
91、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學習時報》,2019年1月7日。
92、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光明日報》,2019年1月9日。
93、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喬清舉、馬嘯東,《前進》,2019年第2期。
94、 《戴震生態哲學思想論略》,喬清舉; 趙慶燦,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9年第一期。
95、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智慧》,《中國科學報》,2019年7月24日。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社會發展與現代化問題研究
96、 《淺析“本質倫理”與“交互倫理”的異同及其社會意義》:《黨校科研信息》,1996年第2期。
97、 《日本近代史中傳統與現代化的四重關系》,《北京社會科學》,1996年第2期。
98、 《略論領導干部工作方式的轉變》,《前進》,1996年第9期。
99、 《論吸收傳統文化的精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1996年第3期。
100、 《南街村發展模式的現代化意義》,《中國社會發展戰略研究》,《中國社會發展戰略研究》,1998年第1期。
101、 《危機讓我們反思——亞洲金融危機對我國現代化模式和文化教育模式選擇的啟示》,《人民論壇》,1999年第2期。
102、 《論中國現代化過程中的二律背反及其超越》:《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矛盾及其解決》,中央黨校出版,1999年11 月出版。
103、 《現代化進程中的民族精神建設》,《文化探索與體制創新》,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年出版。
104、 《關于“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的概念闡釋》,《商丘師院學報》,2010年第1期。
105、 《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歷史唯物主義基礎》,《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5年第5期。
106、 《習式外交的“和”文化底蘊》,《人民論壇》2015第7期。
107、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權利共享為基礎實現就地城鎮化》,《光明網》,2016年3月11日。
108、 《決策探索》2016年3月下半月。
109、 《綠色是人類文明的未來發展方向》,《湖南社會科學》,2016年3月。
110、 《心系國運、綠色奠基》,《學習時報》2016年7月28日。
111、 《深入學習十九大精神,著力構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 國企領導干部培訓二十講,中央黨校出版社
112、 《著力構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學習時報》,2017-11-24
113、 《儒家生態哲學》,中央黨校《思想理論內參》,2016年第68期。
114、 《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福建省委宣傳部《思想動態》, 2015年。
115、 《中國文化對于人類文明的再啟蒙意義及其產生國際影響的路徑研究》,國家高端智庫課題《中國傳統文化及其國際影響研究》成果,已提交,未公開發表。
116、 《不忘本來 吸收外來 面向未來》,《需要理論且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學習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6年07月出版。
117、 《論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河南日報》,2108.05.23.《前進》2018.6(27-30)
(三)學術訪問、會議綜述、報刊短論、紀念性文章
118、 《探索人類文化的東方原理─—紀念孔子誕辰2545周年國際學術會議述評》,《中央黨校科研信息》,1992年第2期。
119、 《中國傳統文化與哲學研究現狀研討會述要》,《人民日報》,1995年9月22日。本文被美國WORD PRESS REVIEW,1996年第3期翻譯發表。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哲學與哲學史》,1995年第4期全文轉載。
120、 《“馬克思主義和儒學”學術研討會述要》,《孔子研究》,1996年,第1期。
121、 《馬克思主義與儒學》,《馬克思主義與現實》,1996年,第1期。
122、 《中國社會發展戰略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人民日報》,1996年8月23日。
123、 《哲學與生活》,《社會科學報》,1996年10月10日。
124、 《馬克思主義與儒學學術研討會述要》,《黨校科研信息》,1996年第3期。
125、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朱伯崑先生訪談錄》,《原學》第六輯,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8年。
126、 《中國的現代化過程及其社會矛盾問題》,《哲學動態》,1999年第6期。
127、 《五四——跨世紀的反思與超越》,《哲學動態》,1999年第6期。
128、 《弘揚五四精神,實現民族振興——紀念五四運動八十周年學術座談會述要》,《理論前沿》,1999年第11期。
129、 《現代化進程中的民族精神建設——訪中共中央黨校哲學教研部教授》,《中共石家莊市委黨校學報》,2005年05期,劉長澤采訪。
130、 《河流的文化生命與中華文明的普遍價值——南開大學哲學系喬清舉教授訪談》,《中共石家莊市委黨校學報》,2008年第1期,郭君銘采訪。
131、 《〈資本論〉的建設性讀法》,《財經觀察》,2006年第12期。
132、 《重塑我們的生活方式》,《環境與生活》,2012年第12期。
133、 《生態文明與中國哲學》,《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7月1日。
134、 《憶徐遠和師二三事》,《心香集》,養生堂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0月。
135、 《心香一瓣悼任公》,《團結報》,2009年7月23號第6版。
136、 《易學泰斗、國學棟梁——記朱伯崑先生》,《炎黃文化研究》,第13輯,大象出版社2011年11月出版。
137、 《做學問不要湊熱鬧》(訪談),《光明日報》,2015年6月16日。
138、 《學界關注黃帝內經研究》,光明日報2016年10月31日。
139、 《中國哲學的“蒙式話語”——蒙培元先生中國哲學研究述評》,鄱陽湖學刊,2016年10月
翻譯
英-中
140、 《近代以來中國傳統主義研究框架》,殷海光,《新哲學》,第7輯,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版。
141、 《五四人——一個探索性分析》,殷海光,《新哲學》,第7輯,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版。
日-中
142、 《荀子的欲望論和等級制度說研究》,《孔、孟、荀之比較研究》,社科文獻出版社,1994年版。
143、 《關于山崎暗齋的<大和小學>》,《孔、孟、荀之比較研究》,社科文獻出版社,1994年版。
144、 《日美關系與世界發展──訪日本前首相羽田孜》,《戰略與管理》,1995年,第3期。
145、 《中國的改革及其國際環境──訪日本經濟評論家、國會議員海江田萬里》,《戰略與管理》,199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