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背景:
管理強,則企業興。所以,企業務必要強化管理者的能力和素質。通常情況下,企業的管理者,一是“空降”而來,二是“內拔”起來,而多數又以后者為主。內部提拔起來的管理者,他們過去是業務員、工程師,或者是某一方面的業務骨干,但是他們沒有做過管理,現在企業卻要按照管理者的標準來考核他們,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不合適的。因為他是一名優秀的工程師或業務骨干,不代表他就天生是一名優秀的管理者,要使他成為一名優秀的管理者,企業首先應該教導他是什么角色,他要管理什么,如何管理等,然后再考核他、獎罰他。這才是企業應該采取的正確做法。正是基于這樣的理念,老師開發了這一實用性很強的課程。
課程收益:
1、實戰性:老師來自企業管理第一線,有多年管理和研究、咨詢、培訓經驗。
2、實效性:多個成功企業真實而有用的案例在課堂上與學員分享,給學員啟示。
3、實用性:多種企業管理的方法和工具傳授給學員,幫助學員提升綜合管理能力。
4、實惠性:課程帶給企業和學員的價值,遠超企業投入的培訓費用,物超所值。
課程形式:
1、案例研討、視頻分析,以大量實際案例分析進行“仿真式”學習;
2、頭腦風暴,以學習小組的形式進行“工作坊”式分享;
3、情境模擬,與學員角色扮演,現場進行“演練場”式互動;
4、心得分享,以“分享墻”形式隨時記錄心得收獲。
課程大綱:
第一講 管理者的角色認知與定位
一、破冰:
一只獅子率領的一群綿羊,可以打敗一只綿羊率領的一群獅子。— 拿破侖
1、拿破侖在強調什么?
2、管理者的水平決定團隊績效的整體水平
3、新形式下的管理現狀
二、管理者抓工作的結合點
1、大是大非講原則,小事小節講風格
2、管理之中講服務,服務之中講管理
3、工作之中講理智,工作之余講情趣
4、執行政策講堅決,具體操作講策略
三、組織中不同層次對管理者的能力要求
1、技術能力
2、人際能力
3、決策能力
四、管理者的四能儲備
1、智能——
2、情感能——
3、關系能——
4、體能——
五、管理者要具備“五匠”素質
1、“鐵匠”的身板——
2、“木匠”的尺度——
3、“瓦匠”的慧眼——
4、“篾匠”的巧手——
5、“縫紉匠”的精神——
第二講 共葆初心聚組織合力
一、誰是激流中的“關鍵人”
1、你是“舵手”,還是“領航員”?
2、領導者發揮的是“組織優勢”
3、卓越的團隊共葆“初心”
二、讓“初心”成為組織的“共同信仰”
1、農民起義為什么不會成功?
2、“初心”的意義和基本闡釋
2 闡明“我們是誰?”
2 闡明“我們干什么?”
2 闡明“我們去哪兒?”
3、組織哲學的“三大基石”
2 核心價值觀——信念共識
2 共同使命——命運共識
2 共同愿景——事業共識
4、給組織注入信念,讓團隊放眼未來
三、用“初心”鼓舞人心
1、人們希望從領導者身上看到什么?
2、用信念劃破思想的“迷霧”
3、共葆初心的四個“基本問題”
4、宣貫“初心”的“四步裝備技術”
2 回顧過去
2 厘清使命
2 暢想未來
2 激發想象
四、共葆“初心”的四個根本性問題
五、“初心”指導組織的“六大行動指南”
2 日程表證明你的注意力
2 放大“關鍵事件”
2 制造故事就是制造影響
2 明智選擇你的呈現形式
2 有針對地測評和提問
2 獎勵就是對組織的示范
第三講 合理構建高績效團隊
一、團隊的發展與管理
1、可預知的團隊發展階段
2 初始階段
2 風暴階段
2 標準階段
2 表現階段
2、強化團隊管理的階段性轉變
3、團隊不同階段管理者的主要任務
二、如何科學組建團隊
1、什么是科學組建團隊
2、成功不是選擇最好而是最合適
3、團隊成員的角色認知
4、團隊成員中不同角色的作用
5、團隊成員崗位匹配的誤區
6、組建起完美的高績效團隊
2 行政者——
2 協調者——
2 推進者——
2 創新者——
2 信息者——
2 監督者——
2 凝聚者——
2 完美者——
三、沒有完美的個人,只有完美的團隊
1、你在團隊中的價值
2、團隊成就了成員互補
3、完美團隊在于動態平衡
第四講 塑造團隊的“當責不讓”
一、厘清“當責不讓”的真義
1、當責,站在管理最前沿
2、何謂“當責不讓”
3、管理者如何“當責不讓”
二、管理者必須和員工澄清的道理
1、任勞任怨 ≠ 當責
2、態度良好 ≠ 當責
3、履行職責 ≠ 當責
4、完成任務 ≠ 當責
5、勇于負責 ≠ 當責
三、放棄“指責”才能“當責”
1、團隊最要不得“指責”
2、“指責”的三大危害:
3、化“指責”為“當責”的方法
四、責任在我,問題止我
1、缺乏責任,就不會發現問題
2、你是組織的左右手還是左右腦?
3、常會見到懈怠責任的五個借口
4、是迎難而上還是知難而退?
5、自身價值VS 貢獻價值
五、組織中各層面的當責本質
1、高層當責——決策:定原則
2、中層當責——運營:保效能
3、基層當責——操作:講效率
六、讓團隊中人人當責
1、群體性失責現象
2、團隊責任意識下降的三大主因
2 情境的復雜性
2 從眾心理
2 責任的不明確
七、對癥破解“責任分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