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以才立,功以才成,業由才廣,政以才興,邦以才固,軍以才強。用人(才),自古以來,就是個永恒的課題,一部中國歷史,就是一部用人成敗史,成者得于此,敗者亦失于此,國運、黨運、軍運、政運、業運、家運皆系于才運。故治國之要,治黨之要,治軍之要,治政之要,治業之要,治家之要,惟在選人(才)用人(才)。誠如毛澤東所言,領導干部主要職責:一是出主意,二是用干部,用對用好用活人(才),是領導者頭等重要的大事,這已成為他們的共識和遵循。
而我們生于斯、長于斯的祖國是一個兵學大國,有著名的《孫子》、《吳子》、《司馬法》、《尉繚子》、《六韜》、《黃石公三略》、《李衛公問對》、《孫臏兵法》。邁入兵法的藝術王國,猶如置身于光怪陸離的珍珠之海,令人目不暇接,美不勝收。這其中尤以《孫子兵法》最為奪目,被后世稱為“兵學圣典”。每每誦讀沉思,無不讓人啟迪心智,不由人產生這樣的沖動:如果把《孫子兵法》與選才用才結合起來,挖掘《孫子兵法》中所蘊藏著的豐富的用才謀略,奉獻諸君,豈不美哉?有鑒于此,故有此講座。
《孫子兵法》可謂博大精深,字字珠璣,精彩紛呈,思想深邃,奇謀迭出,目不暇接。
俗話說,一滴水能反映出太陽的光輝,那么就讓我們從《孫子兵法》這一汪洋大海中摘取幾片浪花,來折射它謀略的光芒,以啟迪我們領導者用人的智慧。
一、不可不察
【原文出處】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計篇》
【用人啟示】
二、校計索情
【原文出處】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之者不勝。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用人啟示】
三、因利制權
【原文出處】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計篇》
【用人啟示】
四、出其不意
【原文出處】出其不意。
——《計篇》
【用人啟示】
五、示形之法
【原文出處】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
【用人啟示】
六、利而誘之
【原文出處】利而誘之。
——《計篇》
【用人啟示】
七、因糧于敵
【原文出處】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于國,因糧于敵,故軍食可足也。
——《作戰篇》
【用人啟示】
八、貨取敵利
【原文出處】取敵之利者,貨也。
——《作戰篇》
【用人啟示】
九、卒善而養
【原文出處】故車戰得車十乘已上,賞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
——《作戰篇》
【用人啟示】
十、知兵之將
【原文出處】故知兵之將,生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
——《作戰篇》
【用人啟示】
十一、上兵伐謀
【原文出處】故上兵伐謀。
——《謀攻篇》
【用人啟示】
十二、用兵之法
【原文出處】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謀攻篇》
【用人啟示】
十三、知勝之道
【原文出處】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帶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謀攻篇》
【用人啟示】
十四、待敵可勝
【原文出處】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者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形篇》
【用人啟示】
十五、戰勝不復
【原文出處】故其戰勝不復,而應形于無窮。
——《勢篇》
【用人啟示】
十六、避實擊虛
【原文出處】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
——《虛實篇》
【用人啟示】
十七、因敵制勝
【原文出處】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
——《虛實篇》
【用人啟示】
十八、以迂為直
【原文出處】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易患為利。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后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也。
——《軍爭篇》
【用人啟示】
十九、用眾之法
【原文出處】《軍政》曰:“言不相聞,故為金鼓;視不相見,故為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專一,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此用眾之法也。故夜戰多火鼓,晝戰多旌旗,所以變人之耳目也。
——《軍爭篇》
【用人啟示】
二十、兵非益多
【原文出處】兵非益多也,惟無武進,足以并力、料敵、取人而已。——《行軍篇》
【用人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