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廈門4月13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人才振興是突破口。“當下必須重視人才振興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當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才能更好地充分激發鄉村現有人才活力,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鄉村創新創業。”近日,就鄉村振興等相關熱點話題,央廣網記者專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杜志雄。他認為,鄉村振興呼喚青年人才,要讓青年人才體面地參與到鄉村振興當中來,同時“城歸”農民工返鄉創業需引起重視。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杜志雄接受央廣網專訪
鄉村振興亟需產業核心人才
與過去很多年輕人爭相“跳農門”不同,如今不少青年返鄉創業,帶來新理念、新模式,也有了新玩法。他們也與父輩不同,不再是傳統的“莊稼漢”,而是結合他們的經歷和學歷,展現出了不一樣的本領。
例如,分享收獲農場的石嫣將CSA(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社區支持農業)引入國內,讓農民與消費者共同承擔農產品生產的風險并分享收獲,探索出解決食品安全不被信任問題的新路徑。“其實人才振興是一個綜合概念,我覺得目前鄉村振興建設亟需產業核心人才。”杜志雄說。
杜志雄進一步談到,鄉村治理與鄉村公共服務有著密切的關聯。從鄉村振興的視角來看,鄉村治理可以為廣大農民提供良好公共服務,而在這個過程中,鄉村治理人才就顯得尤為關鍵。
杜志雄表示,“鄉村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蘊含著豐富的文化、藝術和生態價值。正是這些潛在價值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新農人’投身鄉村振興。”他強調,只要鄉村的這些價值不斷地被發現、被挖掘出來,鄉村就能夠為經營人才、技術人才、治理人才等多種人才提供創新創業的場所。鄉村,特別是其中一些條件優越的鄉村一定能夠成為青年創新創業的熱土,這里同樣也是大有作為的空間。
“城歸”農民工返鄉創業需重視
面對當前鄉村振興過程中人才數量不足、能力不足等問題,杜志雄強調,培才、引才、用才是一個過程,要把現有的鄉村自有人才的能力培訓出來,把他們的活力激發出來,這就是本土人才的培育。
杜志雄告訴央廣網記者,當前的“新農人”要有敏銳的市場觀念和預判能力,要一專多能:既要當好生產者,又要當好投資者;既要當好經營者,又要當好銷售者。
為此,各地要不斷制定適宜政策,引導各類人才,包括縣籍人才進入和回流縣域,為他們實現創新創業創造條件。要高度重視“城歸”農民工的返鄉創新創業,助其解決創業融資難、聚集配套難、聚集技能人才難、穩定用工難等基本難題。
另外,杜志雄特別提到,眼下還有很多其他類型人才來到農村創業。他建議,各地要為這些鄉村振興人才創造良好的就業創業環境,這是目前需要逐步加強的方面。
農業市場化需要更多職業的農民
各地在“鄉村振興,人從哪里來”上積極展開探索實踐。
在江蘇,“千村計劃”聚焦關注“人”的發展,以公益課堂、專題學習等方式幫助提升鄉村旅游創業者和從業者的專業技能,讓鄉村人才的創業更加便捷;在山東,莘縣王奉鎮以人才資源為依托,積極引進種植技術人才加入到當地志愿服務行列,打造出“先‘奉’旗幟”“河水清清”“守護‘睛’彩”“走向非遺”等項目,推動鄉村各項事業的發展……
如何讓鄉村農人成為產業人才?怎樣讓人才在鄉村留得住?杜志雄認為,要適應當下鄉村振興對人才的需要,實際上涉及到能力提升的問題,可能還要加大培訓力度,使得這些人才的能力更加上一個臺階,來適應鄉村振興的需要。
眼下,市場化農業需要更多職業的農民。而對于可用的村級人才的培養,杜志雄建議,要打通優秀村級干部晉升鄉鎮干部的渠道與制度,讓真正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人才能夠扎根鄉村干事創業。尤其要注重促進本土人才“回流”,拓寬選人用人渠道,建立完善返鄉創業服務平臺,成立鄉村人才引進專職小組和引才引智服務窗口,對那些愿意回鄉發展人員,強化對他們的教育引導,按照生產經營、技能帶動、社會服務等維度進行本土人才的吸收引進,做好“引智回鄉”,發揮其余熱和能量。
杜志雄強調,不要讓培養人才的政策僅僅停留在紙面上,要扎實落地。這樣才能真正地給予鄉村人才更多的尊重,體面地參與到這個鄉村振興的過程當中來,發揮他們在鄉村振興中的關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