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背景:
越來越多的企業已經認識到績效管理的重要性,并且在績效管理的工作中投入的精力不斷增多,但在真正推動與執行時仍然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與誤區。尤其是大多數企業非常突顯的三大問題:
行業特點:IT行業與生產制造業的績效解決思路顯然不同;
管理基礎:國企與民營企業管理基礎落差巨大,梳理難度也顯而易見;
人員狀況:勞動密集型與知識密集型、平均年齡、性別差異均導向不同的解決方案。
另外,不同的企業面臨著不一樣的挑戰點:比如根據企業組織架構中人力資源部的定位,分辨其對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視程度,關于重視程度包括意愿重視程度與組織架構表現重視程度;再比如業務經理慣性重業務輕管理的現狀;再比如企業在績效管理方面還是初級階段、或框架形式化、或推行幾年無效果……
本產品根據現代企業全面績效管理的思想,吸收世界范圍內管理界最前沿的理論為框架,從企業本身的現狀為出發點,全方位進行診斷、調研、規劃、設計、輔導、落地、復盤等系列環節,為您梳理出一套“本企業特色”的績效解決方案。
設計思路:
課程對象:高層、中層、HR
課程收益:
● 結果1:三層訪談報告(HR、中層、高層)
● 結果2:員工測評結果分析結果報告
● 結果3:員工培訓課程大綱
● 結果4:每部門績效考核平衡輪
● 結果5:企業績效考核與績效管理方案(細則)
● 結果6:企業績效解決方案復盤問題落地輔導方案
課程大綱
第一講:開篇
呈現:我公司績效管理的“痛點”與績效管理的戰略意義
測試:你在多大程度上同意或反對下面的陳述
1. 大多數員工已經知道他們應該做什么以及怎么做
2. 績效管理很簡單,就是期望任務準確及時地完成
3. 如果出現了問題,最合適的辦法就是給員工一次嚴厲的譴責或威脅性的懲罰。然后問題就會消失了,畢竟,員工已經知道了應該做什么或怎么做
4. 如果問題還沒有消失,那么員工必然是愚蠢、懶惰或態度不佳,因此就要進行懲罰
5. 如果懲罰失敗了,剩下的合理行動就是解聘員工或進行調任
第二講:績效考核
一、企業系統考什么
1. 剛性指標(上級下達的量化指標)
2. 柔性指標(非量化指標需要細化)
3. 高層、中層、基層的剛柔設計權重
二、量化指標KPI的操作工具
工具1(戰略地圖):把企業戰略分解為企業級別的KPI
工具2(任務分工矩陣):把企業級別的KPI分解為部門KPI
工具3(目標分解魚骨圖):把部門KPI分解到每個崗位
三、非量化指標KPI的操作工具
1. PRI(崗位績效指標)
2. WAI(工作態度指標)
3. PCI(崗位勝任特征指標)
四、績效薪酬“市場化”分析
1. “市場化”原則:薪酬向績優者傾斜
2. 打造企業競爭優勢:獎勵功勞而非苦勞
案例:廣東移動的改革力度
第三講:績效管理的標準流程與溝通
一、績效計劃
1. 績效計劃的原則
2. 績效計劃溝通的標準話術(模版)
二、績效控制
1. 過程控制三部曲(模版)
2. 績效過程溝通的內容
三、績效評估
1. 績效考核技術
2. 績效考核中常見的問題(列表)
四、績效面談(現場分組演練)
1. 績效面談的內容溝通
2. 績效面談的策略
五、績效溝通與三個層次的聆聽
1. 績效管理的三個溝通:計劃、過程、結果
2. 聆聽的三個層次
第四講:績效管理的依據與應用
一、績效管理的依據
1. 戰略目標分析法
2. 業務流程分析法
3. 客戶關系分析法
4. 標桿基準法
二、績效結果應用
分組討論:我在應用中的問題
1. 績效考核結果應用3原則
2. 績效考核結果應用常見問題
3. 績效結果應用的分類
四、工具分析:平衡輪
1. 教練技術:關于平衡輪
2. 平衡輪的操作與撬動的支點
3. 平衡輪在績效管理中的應用
分組展示
實施步驟:
一、課前:
1. 摸清企業的底牌,通過三級管理訪談,了解以下內容:企業管理基礎、決策層的意向、目前存在的問題、可控因素分析。(結構化訪談提綱)
2. 員工調研,用標準化的調研問卷了解員工角度的企業績效。管理層與員工是兩個不同的角度,可以讓我們更全方位診斷。(標準化調研問卷)
二、課中:
1. 輔導:從企業實際出發講授并輔導關鍵的績效考核指標KPI的量化指標分解工具、非量化指標分解工具;輔導績效管理的閉環流程,含績效計劃、績效控制、績效考核、績效面談、績效結果應用。
2. 演練:讓每一位管理者均現場掌握所有的工具與操作流程,包括回到工作原位如何與員工進行操練的步驟、注意問題、經常出現的情況、解決方法。必要的話結合企業的訴求,可安排考試過關、證書等。
三、課后:
1. 任務:以留作業的方式,伸長影響力,讓管理者充分考慮并結合本部門的情況,同時有必要動員部門人員討論并參與績效計劃、方案設計之中。需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需要按照老師給的模版操作。
2. 問題:任務設計過程遇到困難,保證與導師的流暢溝通環節。這期間人力資源部需要起到統籌的作用。可啟用固定微信群,建立績效微信群,保證交流或問題呈現。公司領導也應該在群里了解進展,政策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