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浙江省兩會已經閉幕,1月12日浙江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浙江以“穩拼謀”三板斧勇挑大梁,不僅確定了5%以上的GDP預期增速,還第一時間承接落實國家穩經濟一攬子政策,進一步推動“千團萬企拓市場搶訂單引項目”行動……5%以上的GDP增長要如何落實?未來,浙江如何跑出高質量發展加速度?
1月16日,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原秘書長張燕生,浙藉經濟學家、廣東財經大學特聘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陳甬軍就相關問題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迎難而上,推動浙江經濟超預期發展
對浙江而言,要跑出高質量發展的加速度,外貿是關鍵。
疫情期間,浙江外貿出現了跨越式發展,據杭州海關,2022年1-11月浙江外貿進出口增長14.7% 外貿增長貢獻率居全國首位。在剛剛過去的浙江省兩會上,浙江省商務廳廳長韓杰也表示,搶訂單行動已初步取得效果——到2022年12月為止,浙江大概已經出去了二十多個團,獲得了180多億的新的訂單。
但從現實來看,2023年外貿情況并不樂觀,張燕生表示,世界貿易組織(WTO)預測2023年全球貿易量只有1%,世界銀行的全球經濟增長率只有1.7%,“也就是說,2023年存在全球外需萎縮、貿易下滑的可能性,全球外貿可能比2022年低2.5個百分點以上。”
全球外貿不好,浙江外貿會不會好?張燕生認為,這取決于浙江貿易方式能否創新。
“‘搶訂單’是浙江最具創新的貿易方式,新冠疫情三年,浙江企業和國際市場之間,存在信息鴻溝和誤解鴻溝,‘搶訂單’能夠修復的是浙江企業和國際市場之間的商業聯系,將商業聯系正常化。在這樣一個大浪淘沙的時期,誰躺平誰出局;誰奮進,誰就能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張燕生說。
著眼實際,浙企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此前三年間的艱難發展,反而促進了大部分浙江企業騰籠換鳥、轉型升級,在產品、服務、技術,價格方方面面,都讓國際市場眼睛一亮,刮目相看。張燕生也發現,即使浙企發展困難,企業家的思考也從未停止,“他們一直在想產品怎么走、服務怎么走、技術怎么走、價格怎么走,想了三年。因此,一旦有機會讓浙江企業‘甩開膀子干’,表現出來的東西和三年前肯定不一樣。”
此外,張燕生指出,千團萬企拓市場、搶訂單,說明浙江企業家整體是奮進的,不會躺平的,既反映出浙江人敢打敢拼、爭分奪秒、只爭朝夕的精神,也說明在恢復浙江和世界商業聯系這件事上,浙企一天都不想等,“浙江全省正在營造一種政府敢為,地方敢闖,企業敢干,群眾敢首創的氛圍。在這種氛圍里,奮進的企業一定會有高質量發展的明天。新浙商或者新實體經濟、基于數字經濟的新制造和新服務,也必將會為浙江發展提供最有力的發展動力。因此,我相信,即使2023年全球經濟很艱難,浙江可能也會有一個很好的修復資產負債狀況、贏得新起點上再出發。不僅會達成2023預期目標,甚至會比預期5%的目標走得更遠。”
跳出浙江也立足浙江,內外合力帶動區域發展
實現浙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必須要內外并進、共同發力,解決浙江開放發展中的薄弱環節。
早在2018年,為實現該目標,陳甬軍就提出了“與”字形開放強省戰略,建議浙江研究實施。陳甬軍指出,“與”字型是浙江發展戰略的主體筆畫,去了上下兩橫的“與”字呈魚鉤型,代表浙江主要的產業帶;兩橫則是浙江發展的兩大戰略,外向型發展和共同富裕。
“‘與’字完整地呈現了浙江城市群和產業群的空間地理形態格局。下面的彎鉤正好串聯起浙江主要的產業帶和城市,比如杭州、寧波、溫州,上面的一橫連通了湖州和嘉興。這一戰略突出強調要解決好浙江開放發展戰略的兩個薄弱環節。‘與’字上橫連通的城市需要外向型發展,比如通過長三角一體化向上海靠攏,共建“一帶一路”,加強對外貿易投資等;‘與’的下橫來聯接的浙東北和浙西南地區,則需解決省內沿海和山區發展不平衡問題,帶動衢州、麗水、金華三個實力相對薄弱的地區發展,實現共同富裕。”陳甬軍說。
浙江省委十四屆八次全會上明確了“基本建成國內大循環的戰略支點、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樞紐”的主要目標。陳甬軍認為,浙江恰好位于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兩個圈的交匯點,既可以立足浙江發展浙江,充分發揮浙江的比較優勢,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增強浙江整體產業結構的優越性和競爭力,也能夠跳出浙江發展浙江,立足擴大內需與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更好對接和滿足國內市場需求。
“打造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交匯的戰略樞紐是個長期的過程,當前需要注意的是,浙江經濟的外向度可控制在一定的比例,一方面,國際市場一旦波動,就可能導致國內大量工廠關閉、工人失業;另一方面,外貿成本過高,現階段外需萎縮,消費者購買力下降,訂單取消或延遲,也會對企業經營發展造成新的沖擊。”陳甬軍說,因此當務之急是改變浙江的發展結構,將部分出口轉化為內銷,促進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優先保證國內市場發展,做好國內大循環,再將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相融合,“促進國內大循環的關鍵是增加居民收入并刺激消費,讓居民有購買力、愿意購買國內的產品。做到這一點,不僅需要抬高居民收入,還要加強供給側改革,讓企業生產符合居民需求的產品,把居民購買力留在國內。這樣國內經濟循環就起來了,對外的依賴度也就小了。”
未來,浙江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
“浙江是共同富裕示范區,也是高質量發展的先行示范區,全國人民都在看浙江到底在做什么,新浙商到底在做什么,新業態、新產業、新模式、新平臺到底在做什么,是真的還是假的,是進步還是倒退,是躺平還是奮進,全國人民都在看。”張燕生說。
要扎實推進浙江高質量發展,先富帶動后富,以自身優勢輻射帶動周邊省份發展,要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構建高標準市場體系,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另一方面,數字賦能、綠色賦能、創新賦能企業發展,推動企業高質量轉型升級。
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如何構建?張燕生認為,應該把全國統一大市場的五個“立”和一個“破”在浙江轉變為實踐。
在張燕生看來,優化營商環境的升級版本就是要解決目前營商環境四個短板——首要應解決企業獲得信貸難、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其次需解決企業納稅交易成本高不規范、不合理的問題;第三要完善跨境貿易,浙商跨境貿易做的雖好,但所花時間、金錢、精力與國際標準相比還有差距,應該縮小這種差距;第四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和企業退出機制。
“怎么利用共同富裕示范區先行先試,把四個瓶頸和制度性的障礙解決,然后從優化營商環境的2.0轉化為營商環境3.0,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把握第四次工業革命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融合發展的契機,構建基于大數據的社會征信體系、信息體系和信用政府的體系建設,是浙江下一步發展的關鍵。”張燕生如是認為。
那么,浙江又該如何賦能企業?張燕生指出,要通過數字賦能、綠色賦能、創新賦能和合作賦能,讓企業少玩‘花活’,多做實實在在的事,做出差異、做出獨特優勢,“數字賦能不僅僅是數字的產業化,更重要的是推動制造業、農業、建筑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綠色賦能則要求企業把綠色發展變成普遍形態,大力發展綠色新技術、綠色新產品、綠色新標準、綠色新管理模式;合作賦能則是讓浙商成為有胸懷的企業家,不搞“贏者通吃”、不搞‘零和博弈’、不搞恃強凌弱,打造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命運共同體;人才賦能就是吸引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把浙江的實體經濟和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有機結合,讓浙江的法治環境、發展環境、營商環境和投資環境對接國際一流水平。”